-----------------------------------------
格言分享
才是生命最美好的意義。
昨天在書上看到的一些話,覺得滿有意義的,跟大家分享嚕!
「人們不必拼命證明自己,只要活在世上,就表示是值得尊敬的人。試著開始做一件和外在獎賞無關而是你喜歡做的事情,不需要別人的許可,不要跟他人比較,不必擔心未來或後悔過去的錯誤,只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努力去做,為最高目標而做,持續這麼做,你就能在適當的時間為世界貢獻你的天賦。」
正好可以跟孔子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相呼應阿!所以,各位親愛的朋友,不要輕易的妄自菲薄阿!
老子上篇(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徹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必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提要】
本章教人明瞭道體,因物為用,不可自私用智,妄作聰明。要人盡其才,不可氣人;要物盡其用,不可棄物;以完成大道的妙用。
【語譯】
善於做事的人,在做事上就不露痕跡。能言善道的人,在說話上沒有一點差錯。善於計算的人,就不用計算的器具。善於拉攏民眾的人,就不用門戶來拘束,民眾也不會背棄。善於結納人心的人,就不用繩索來綑縛,人們也不會背去。能時常珍惜萬物,使物各盡其用,就沒有一氣的物。這就是承襲明顯,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師長,就可以教化不善人遷善立德,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鏡,就可以警惕善人墮落迷惑,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善人不憐愛不善人。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還是極為迷惑,這個道理,真是至要不煩,智妙不測呢!
老子上篇(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提要】
本章說明為人治事法則,執政者不為榮華富貴所動,不侍智能輕浮草率,必侍重守己,才能以重御輕,以靜制動效果。
【語譯】
穩重是輕浮的根源,清靜是躁動的主宰。所以聖人整天的旅行,卻離不開載運衣服糧食的車子,雖有華美豐富的物質享受,而竟安然相處,不為物慾所困,一個擁有兵車萬輛的大國君主,如果老是輕浮躁動,怎麼可以治理天下呢?因為輕浮不能穩重,躁動就不會清淨的。
老子上篇(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提要】
本章分三段,首段至「可以為天下母」為止,是說「道」的體和用,中段至「遠曰反」為止,表示「大道」無窮妙機,末段說明道在「四大」中間的一貫性,而以「道法自然」為終結。
【語譯】
有一個東西渾然而成,在天地還未創生以前就長成了。它寂靜無聲,空虛無形,但卻在萬物之上而永不變的,它運行在宇宙中間而永無止息。它創造天地萬物,就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叫它做「道」。他有個玄遠無窮的妙機,他有川流不息的功用,所以才能傳的久遠,它仍返回本身的原狀。所以說:「道」是最大的,其次是由「道」所生的萬物,天最大,地最大,人亦大;所以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效法地的無偏載。地效天的無偏覆,天效法道的涵養萬物而不敖,「道」就出乎本性的自然。
老子上篇(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提要】
本章前四句說明違反自然的弊害,凡矯揉造作強行的事,絕難長久。末四句表示修道者如無私見,必能契合自然之道。
【語譯】
踮起腳尖想要提高身高的,自己反而站不穩;邁開大步想要增加速度的,自己反而走不動。自以為聰明的,反而不顯著;自以為是的,反而不昭彰;自誇有功的,反而不見功績;自矜炫能的,反而不持久。這些自我炫耀,好勝爭強的表現,如用道的眼光來看,都是多餘的東西。多餘的東西,不僅毫無用處,反而令人厭惡。所以有道的人,絕不會這樣做的。
老子上篇(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得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者。
【提要】
本章勸人追求真理,合於道體,從事於德。不以私見,妄加議論。天地間自然的形形色色,應該如此,才能無私無邪,無人無我。才能「居其懷中」,以應無窮。
【語譯】
大家要清淨無為,才合於自然的道體。暴風刮不了一清晨,急雨下不了一整天。這是誰造成的呢!是天地?天地輿風降雨還不能支持長久,何況人為的酷刑苛政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得到道;從事於德的就得到德;從事不道不德的,就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道也樂得親近他;得到不道不德的,不道不德也就樂於親近他。因為大家的誠信不足,自然沒有人信任他。
老子上篇(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哇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成全而歸之。
【提要】
這「曲則全」到「多則惑」六句,乃老子以前的古人制定,老子申述「聖人抱一」態度才引用於此。「抱」「為天下式」是本章主要關鍵,就是守道法則,能守道而使之歸真。
【語譯】
委屈可以求全,彎曲可以伸直,低陷的可以豐滿,破舊的可以換新,短少的可以得到,太多令人迷惑。因此聖人堅守著「道」,作為天下的法則。不求自我的表現,而顯得光明寧靜,不自視為能幹,才不會誇張浮華,那一定會成功的。不自恃驕傲,反會維持長久,因為不和人爭,全天下的人也就沒有能和他爭。古時候所說「曲則全」至「多則惑」這六句話,難道是虛假的?這實在應該保守「道」的虔誠,而使之歸真呢!
老子上篇(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為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無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提要】
本章說明「道」和「德」撲朔迷茫,說得恍惚窈冥不可執著,但它的宇宙中卻有實在真理,萬物由它而生,是道的具體表現。世人看到萬物,要追尋萬物起源,便可以依靠道了。
【語譯】
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作用。所以只有本體和作用的區別,而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大德的顯現,它完全是隨從道而轉動的。微眇的道,似有若無,似實若虛,是撲朔迷茫的。在恍惚當中,它已具備了宇宙的形象,又在恍惚當中,它已幻化成了天地萬物,他是多麼深邃而昏暗,其中卻具一切生命物質的原理和原質,這是絕對真實可信的。自古至今,道是常存的,並且不斷的正在創造萬物,我怎能知道萬物的起源呢?只有靠這「道」了。
老子上篇(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燈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音同僚)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提要】
本章分兩段,首段說明欲望和機巧是憂愁根源,順意為善,違心為惡。後段說明有到的人淡泊恬靜,重墣厚不重華飾,才能保守生長萬物的「大道」。
【語譯】
知識是一切憂愁和煩惱的根源,棄絕一切知識,就不會有憂愁和煩惱。世人的榮辱貴賤,究竟相差多少,是非善惡又相差幾多。不過人生在世,不可以特立獨行,顯露鋒芒,別人害怕的,我也害怕。我要和人隱藏光耀,混同塵俗。因為宇宙的道理廣博無窮,和世俗相差太遠了,眾人是那樣高興,好比吃著豐盛的筵席。又好比春天登上高台遠眺,只有我淡泊恬靜,而沒有一點情欲。好比還不會笑的嬰兒,又是那樣的懶散,好比無家可歸一樣,眾人的自滿自驕,好比有用不進的學識韜略,只有我向是匱乏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情,卻始終保持混沌的狀態。是人都有顯露自己的光耀,只有我獨守著昏暗,世人清楚明察,只有我混濁渺茫,我清淡安靜,好比大海一樣,蕩漾遼闊,我無繫無縶,好比大風一樣,沒有目的,也沒有得到歸宿,是人多有雄厚的能力,只有我的鄙陋愚鈍,世人都爭逐華飾,而不重儉樸,只有我與眾不同,是要保守人生的根源,那就是生育萬物的大道。
老子上篇(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報樸,少私寡欲。
【提要】
本章分為兩段:前面一段的三絕三棄一日不滅,人民易生詐偽。後面第二段說人類能依這原動力推進,實行三絕三棄,人民才能純真質樸。
【語譯】
聖和智違反自然,所以要絕聖和棄智;人民才能得到百倍的利益。仁和義背棄天性,所以要絕仁和棄義,人民才能恢復慈孝的天性。機巧與財貨,最容易引人起盜念,所以要把巧和財貨棄絕,盜賊自然會斂跡。聖智、仁義、和巧利三者,都極文采,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把這三者棄絕,人民才能有所歸屬。在外表顯得純真,在內心保持樸實,這樣才能消除偏私和慾念。
老子上篇(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有智慧,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提要】
本章說明大道廢止後不良現象,仁義、智慧、孝慈、忠烈,雖名正言順,卻反映大道廢弛,人情鬼蜮,家庭失和,國家昏亂。老子看到道德敗壞,而感嘆系之。
【語譯】
大道廢止後,仁義才會產生;智巧出現後,才會出現詐偽;家庭失和後,才會出現孝慈;國家昏亂以後,才會出現忠臣。
老子上篇(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賦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提要】
本章分三段,首段至「吾以觀復」。言「致虛」、「守靜」的人,可以靜觀萬物的周復,由己推物,由物知己。第二段至「不知常,妄作凶」,說萬物皆有歸根,周復不息,末段說明人能秉行常道,兼行並包,符合於道,終身不會有危殆了。
【語譯】
如果我們能作到「致虛」、「守靜」的功夫,除去一切慾念的困擾,心靈才得虛無寧靜,才不會為私慾使他蔽塞。萬物的生長而活動,我們都知道它由無到有,再由有復歸於無的規則。萬物繁茂眾多,最後還是恢復到虛靜的本體,這是萬物變化的常規,知道這個常規才是明智,不知道這個常規而輕舉妄動,那就要發生災禍了,知道常規的人是無事不通、無所不包的,既然無事不通,無所不包才能豁達大公,豁達大公才能使道無不普遍,才能符合自然,也才能符合於道,這個符合的道,終身就不會發生任何危險了!
老子上篇(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由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換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敬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提要】
本章借各種不同的比喻,形容一個包羅萬象道體,使人明白它的旨意存在,道能使黑暗光明,能使污濁澄清,能使萬物化生。信道的人能不自滿,而且能保持清明活潑,去舊迎新。
【語譯】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是精微玄妙,深遠而無從認識的,因為無從認識,所以只能勉強把他形容出來,他的處世行道,猶豫遲鈍、不敢妄動,好像冬天渡河,謹慎、恐懼、遲疑不決,好像懼怕四鄰的環境。他治世、為人、端謹、莊嚴,好像在外作客,他立身行道,除情去欲,好像冰的融化。他的本質,敦厚、樸實,好像未經雕刻的木材,他的心胸寬闊,精誠寬玄,好像深遠的山谷,他的行為,渾沌愚笨,不露鋒芒,好像混濁的洪水。可是誰能在混濁之中定靜,使他慢慢的澄清?誰能在安定中生物,使他慢慢的活躍呢?保持這道理的人,他都不肯自滿,因為他不肯自滿,心靈才會保持清明和活潑,才能收到去舊更新的效果。
老子上篇(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音同傑)。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音同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提要】
本章說明道無色、無聲、無形,而混成一體。它不明不暗、無形無象。人能守道,以它處理萬事萬物,便可得「以簡馭繁」的妙用。
【語譯】
道不但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看不見的叫做夷,聽不到的叫做希,摸不著的叫做微。道又是無色、無聲和無形。因為不需追究它的形象,他是混合而成為一體的,它既不顯得光亮,也不顯得昏暗,是極其深微奧妙,無法形容的。它的結果還是歸於「無物」,這就是沒有形狀的行狀,沒有物質的形象。這就叫做惚恍形態,你要去迎接它,看不見它的頭,你想去跟隨它,卻看不見它的尾。要把握自古以來已經存在的道理,才能控馭現在的萬事萬物,能明白自古以來已經存在的道,就會知道「道」的規律和綱紀了。
老子上篇(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無吾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提要】
本章叫人要修養內心,事情毀譽不足動其心,身外枯榮不足搖其志。置生死於度外,就無榮寵禍患。這樣的人,天下重任才可以寄託他。
【語譯】
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驚慌,害怕大禍患,也會感到驚慌。為什麼得寵跟受辱都會感到驚慌呢?世人的看法和想法,寵,是得到光榮就會覺得尊貴;辱,是受到恥辱就會覺得卑賤。因此,得到的也會受驚,失去的也會受驚,何以害怕大禍患也會受驚呢?為了自己的「有身」,難免會想到這些有關榮辱的事情。如能忘了自己的「無身」,就不會發生任何禍患了,所以能獻身為天下辦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喜歡自己獻身為天下人辦事的人,才能把天下託付給他。
老子上篇(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音同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提要】
本章先言世人悅色,好音、甘食、取樂、貪戀物欲之害。後言聖人去目為腹,求寧靜而去奢華。
【語譯】
色彩看的過多,必定搞得眼花撩亂,以致視覺模糊,視而不見。樂音聽得過多,必會搞得頭昏腦脹,以致聽覺退縮,聽而不聞。食物吃得過多,必定搞得腸胃失調,以致味覺消滅,食不知味。跑馬打獵的次數過多,必會搞的精神恍惚,心慌意亂、驕縱急躁,金銀珠寶貪的過多,必會搞的行為頹喪,以致道德敗壞,受辱傷身。所以聖人的生活,只求飽腹,不求享受,寧願過著樸實安靜的境況,不為外物所迷惑,而避絕了奢侈浮華。
老子上篇(第十一章)
三時輻共一轂(音同股),當其無,有車(因同居)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音同有)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提要】
本章說明「無」的作用,以車、器、室三個比喻,全在空虛的「無」。指明「有」給人便利,「無」能發揮妙用。
【語譯】
三十根直木的輻,和車輪當中空心圓木的轂,因為轂中有空虛的部分,這輛車才有承載的功能。揉捏陶土燒成了器具,因為器具中有空間,才有盛物的用途。鑿成門窗造成了房屋,因為房屋中有空間,才有居住的用途。這些「中空」的道理,就是「有」能給人便利,而「無」卻能發揮「道」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