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的文章,有興趣的看一下吧!
看看你/妳是屬於哪一種人才吧........
星期三、天氣陰、花蓮、我、再相遇
今天因為工作的關係
再一次蒞臨了久違的花蓮
搭上早上九點的自強號
跟著同事一起迎向花蓮的懷抱
記得上次來花蓮
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
好快喔!上次是很輕鬆的休閒活動
這次則是因為工作舊地重遊
感觸頗有不同
經過將近三個小時的顛簸
終於進到了飯店
以往的回憶都慢慢湧現上來
時間真的過的好快阿
不變的是花蓮的美景依然
總是那麼的讓人心曠神怡 可以忘掉許多不愉快的事
經過今天與客戶的現場討論溝通
發現其實這個工作滿適合我的
也對這個工作的發展多了點信心
不過就要看整體的公司制度
是否可以修至公平正義一點嚕!
畢竟朝令夕改的制度
任誰都會受不了的
附上幾張美景跟大家分享...雨後的花蓮別有一番風味...
PS.太魯閣號真的滿快的...
Dear all, 改天去吃吃看喔!應該是很妙的感覺,呵呵! 鮮點子創業 |
|||||||||
《今周刊》590期 撰文‧今周刊歐陽善玲 |
2008/4/15
|
||||||||
別人的小麻煩我的好生意 新奇有趣的創業點子,最能吸引大眾目光。如果經營方向正確,也會有不錯的票房保證。不過,創意發想,可遇不可求。有時候,腦筋急轉彎,別人的麻煩事也會變成百寶箱,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下面四個創新創業案例,就是老闆發揮想像力,勇於嘗試。不但成功發現對抗不景氣的好方法,還把人家不要的燙手山芋,變成自己賺錢的武器。 《小本自在》代客煮泡麵 延續軍中福利社的幸福滋味 代客煮泡麵也可以成商機?沒錯,就在台大對面的巷子裡,一家名為「杜鵑雜食」的小店,就讓不起眼的泡麵一躍成為餐飲店的主菜。老闆Alan的創意,竟是來自當兵時福利社所提供的代煮泡麵服務。 Alan認為,投資泡麵店沒有進入門檻,更是發揮創意的最佳選擇。 泡麵怎麼煮才好吃,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學問。愛美的女生,知道以兩段式、調味包減半的方法,就能煮出熱量低,卻仍保有嗆辣口感的泡麵;注重健康的人,可以丟入大把青菜、肉片,讓泡麵營養豪華升級;還有省錢的學生,乾脆自行調味,利用科學麵佐豆腐乳,花不到十元,立刻就能享受絕無僅有的好味道。 正因為泡麵人人會煮,沒有技術門檻,只有喜好差別。所以,當有一家店,標榜「代客煮泡麵」時,商機有多大?令人難以想像。 創意新穎 香Q泡麵成賺錢熱點 台大對面的新生南路小巷弄裡,就出現一家這樣的店——「杜鵑雜食」。六坪左右的空間,店內只有兩張桌子。沿著牆壁,釘上木板做成一個簡單的吧台,搭配兩張高腳椅,十二個人就足以讓店內爆滿。這家成立兩個月的泡麵店,第一個月就已收支平衡,沒有虧錢問題;第二個月開始,股東還能分紅! 泡麵店開幕,自然吸引不少泡麵同好登門嘗鮮。有人抱著好奇心,想一窺店裡提供的泡麵種類、口味有多特別;也有一些泡麵行家,帶著「打分數」心態上前踢館,一探究竟。結果發現,這家店的泡麵種類齊全,煮出來的麵條,香Q帶勁,口感也在水準之上。但這些都不是重點,當想吃泡麵時,就能馬上吃到熱騰騰的泡麵,才是真正吸引客人上門的原因。 四月三日午後,台北街頭又溼又冷,一位上班族收傘、走進店內,在門口堆滿泡麵的櫃子裡,挑選了一包日清札幌拉麵交給店員。「我的麵要爛一點,還要加蛋、加青菜。」不到三分鐘,一碗熱呼呼的泡麵就能上桌。儘管頭髮上還掛著雨珠、雙手也凍得冰冷,但吃下第一口泡麵,身體馬上暖和起來,這感覺比吃任何大餐都還棒。 「每個人都可以當泡麵專家,而這家店,煮出來的泡麵也不一定是最好吃。重要的是,我們解決了大家立即想吃泡麵的需要,同時吃得營養均衡。」杜鵑雜食老闆Alan說。 Alan自己就是泡麵達人,從大學時代開始,每晚睡前消夜一定是泡麵。這個習慣維持了十年之久,已經到了吃泡麵成癮的地步。他回憶,在連續三千多個吃泡麵的日子裡,最難忘的滋味,就是在當兵的時候。「二十三年前,我在金門當兵。當時,軍中的福利社有代客煮泡麵的服務,想開泡麵店的念頭,也從那時候油然而生。」Alan說,當時最常點的泡麵,是味味A排骨雞麵,即使現在吃起來,心頭都還有一種感動、溫暖的感覺。 四大優勢 小店創造高投資報酬 因為太愛吃泡麵,而興起自己開店、幫大家煮泡麵的想法,原本再單純不過。但是當「杜鵑雜食」真的開張之後,Alan才發現,泡麵店的投資報酬率,遠比過去經營其他餐廳,還高出許多。「『杜鵑雜食』才開沒多久,就有一位從宜蘭來的歐巴桑特地跑來問我,到底開泡麵店有沒有要訣。」他把獲利、風險以及辛苦的地方,全都告訴那位太太。Alan分析,跟一般餐飲業比起來,泡麵店至少具有四項優勢: 第一、不用事先準備。不論是做西餐、中餐,還是傳統小吃,老闆通常都要事先準備食材。中午要賣牛肉麵,可能凌晨四點就要起床,熬煮大骨湯。但是他的泡麵店就不用這麼做,事前準備頂多是將肉類切片,或青菜處理乾淨,不像其他餐飲業這麼麻煩。 第二、沒有食材耗損的問題。做吃的生意,常常會遇到食材耗損,或者根本不能使用的情況,像是菜葉破損嚴重,或是有其他損壞,導致賣相不佳,必須整個丟棄。相較之下,泡麵一包就是一包,單位明確,沒有耗損的問題。 第三、種類多元,口味精準。每一包泡麵的調味組合,都是經過最嚴謹方式,配製而成,不但省去自己摸索調味的時間,還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味口。 第四、不需要專業人員。煮泡麵沒有什麼高深的技巧,任何人都會煮。這樣的好處,就是不用花大錢請名廚坐鎮店中,特別是中年失業,或者是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可以考慮將泡麵店當成很好的創業方式。 Alan大方公開自己的創業經驗,鼓勵經濟上有困難的人,不妨一試。特別是家庭主婦,若能搭配幾道拿手私房菜,就可以為泡麵美味加分。另外,還要注意開店地點,像泡麵店要是開在鄉下,就必死無疑。 「這樣的店要成功,地點選擇是關鍵。最好是外食人口多的都會區,或在大學校園附近開店最理想。」Alan解釋道,三餐外食為主的人,通常對泡麵的接受度比較高,平時家中也不太準備青菜、雞蛋、丸子或肉類等配料,想吃上一碗菜色豐富的泡麵,只要上門,就能輕鬆解決,何樂而不為? 因此,泡麵店最大的成本開銷,其實就在店租。「不要看這間店面只有六坪大,一個月房租就要三萬元。以營業額十萬元計算,光是扣掉店租,就只剩下七萬元。」Alan說,其他成本費用較低,如果中年想轉業,一個人做生意,月收入五、六萬元不是問題。 薄利多銷 對抗不景氣的賺錢哲學 比較辛苦的地方,在於工作時間長,還要耐心收集各種泡麵。Alan舉例,像杜鵑雜食的營業時間,從早上十點到晚上十點,工作時間超過十二小時。「昨天,營業額又破新高,估計煮了一百五十碗泡麵,也就是,平均每五分鐘就要煮一碗。很累,但薄利多銷,就能對抗不景氣。」他說。 「代客煮泡麵」創意十足,許多人想開類似的店,但經過評估後,卻沒有人著手進行,最大原因,就在賺的是辛苦錢,不能發財。「很多人抱怨,現在經濟不景氣,但是要因此放棄,還是靠自己爭氣,熬過這段低潮期?」Alan面對不景氣的哲學,就是降低成本,放低身段,薄利多銷。 Alan打了個比方說,就像下雨天,想要獲得雨水,最好的方法,就是挖出更低的洞,才能充分匯集雨水。現在情況也是如此。大環境的狀況不理想,想要創業成功,只能以低獲利的方式,小筆一點一滴累積財富。以他的杜鵑雜食為例,上門的顧客,有些是真的想吃泡麵,但是也有人是為了省錢而來。如何讓客人在物價高漲的狀況之下,還能擁有超值的享受,就是代客煮泡麵可以存在最大的價值。 Alan完成了多年想開泡麵店的夢想,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他為家庭主婦、中年轉業的人找到對抗不景氣的創業好點子。他說,代客煮泡麵熱潮,雖然不知道能維持多久,但想要熬過這段景氣低潮,不是問題...(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590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
領導風格與員工
這個部門裡有兩個行事作風迥然不同的主管
一個是眾人詬病的大主管
一個是眾人愛戴的小主管
兩人的待人接物的態度不同
給予員工的感受就很不一樣
一個人是整天找員工的毛病
即便業績已經超標
還是有話可以挑剔 整天嚷著「時間管理」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則是對員工持有高度的包容
並肯花時間與他們研究問題
提供對策 給予他們最大的發揮空間
很慶幸可以事先見識到這樣的場面
也瞭解到帶人帶心的情況
是要如何的鋪陳
在這邊就先上了一課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都可能變成被幹樵的那個人
或是背後有很多人相挺的那個人...
加油..........
員工素質與效率的重要性
不論是大至一家公司或是小至一個部門的規模
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除了企業本身的文化以外
就屬員工的素質與效率最為重要
素質良好的員工即便是在沒有很多資源可應用的情況下
依然是可以開疆闢土、殺出一片藍海
而且有效率的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向上管理、平行管理
都能讓整個組織的架構快速的成形
並形成一種典範與制度
而不是一昧的拘泥某種僵化的行為模式
開著沒有效率與效益的會議
這不只是再浪費企業的資源
也相對地削減員工的鬥志與衝勁
很幸運地
小弟在這個小部門裡剛好可以看到這個現象
也可警惕自己在未來的職涯可避免發生的錯誤
學習在管理與被管理之間的藝術
也多了往後篩選職場的一個原則
這個子公司確實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樣才有小弟可以try跟發揮的餘地阿…
呵呵….
如何豁然開朗的決策 |
|
讀者文摘 提供 |
2008/4/8
|
科學研究有助你下決定。 決定,下決定!我們生活裏無時無刻都在下決定,從小而瑣碎的事,到改變一生的取捨都是。自主選擇權事關個人獨立特質,然而決定下得不好,我們難免悶悶不樂,或是充滿悔恨。這方面科學研究幫得上忙嗎? 大多數人不清楚決定背後的心理過程,幸而心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頗有見地,或許有助於大家做出更好的決定。 別擔心後果 不管是選擇買新車或新房子,甚至是該嫁誰、娶誰,我們的每一項決定幾乎都是在預測未來。我們想像着自己的取捨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而且通常選擇自認為最滿意的決定。這種「預測結果」的做法有個麻煩,就是我們其實並不擅長預測未來。不論是好事、壞事,都慣於高估後果。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吉伯特說:「大多數事件的結果,快樂程度都沒那麼強烈,也比較短暫,這跟大部分人的想像不同。」 我們預測結果,卻猜得離譜,很大一個原因是想「避免損失」。這是因為我們相信,損失帶來的傷害,恐怕大於獲得好處的快感。吉伯特又說,我們為了避免損失而影響取捨,而一旦真的出現損失,卻發現其實沒有預期中那麼痛苦。 那我們該怎麼辦?與其鑽牛角尖想像着結果會帶給你什麼感受,不如去找個曾做過相同抉擇的人,了解他的感受。 然而也別忘了,不管未來發生什麼事,傷害你或者讓你快樂的程度,或許都沒想像中那麼大。 掙脫成見 你可曾跟人爭論過惱人的問題,譬如政治,結果大感沮喪,因為你發覺對方只找尋足以佐證自身論點的證據,完全無視任何反方意見?這就是常見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假如我們相信自己是權衡各種替代選項來做決定,而其實早已有偏愛的觀點,一心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這個時候偏見就會製造問題。 要做出最好的決定,就不能只是死抓住已經認定是最好選項的相關事實與數據。然而大家都承認,這種過程──去找可能證明自己錯判的證據──很痛苦。塔夫茨大學心理學家尼克爾森說︰「了解自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或許就夠了;只要承認有這種偏見存在,而且我們都受到偏見的影響,或許就是件好事。」 專注焦點 我們下決定時有個習慣︰會注意到一些其實無關痛癢的事實與數據。這種現象叫「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在一項經典的研究中,兩位研究者要求參與實驗的人估計一個數字︰聯合國的非洲會員國所占的百分比。還沒作答之前,受測者必須先轉動一個輪盤(上頭列有從零到一百的數字),然後猜測輪盤上所獲數值是高於或低於非洲國家在聯合國會員國所占的比率。有一件事是受測者不曉得的:輪盤動過手腳,只停在「十」和「六十五」兩個數字上。這雖然與本來的問題無關,卻強烈影響受測者的答案。輪盤若顯示數字為「十」,受測者回答的估計值平均為百分之二十五;若顯示數字為「六十五」,則受測者平均回答的數值是百分之四十五。受測者似乎被輪盤數字的暗示影響了。 我們每次走進商店,看到有貨品掛着「特價優惠」的牌子,就可能落入定錨效應的陷阱,因為商品原先的標價就給當作定錨,而我們用它來比較打折後的價格,因此感覺很實惠──其實還是很貴。如何抗拒定錨效應?康乃爾大學心理學家吉洛維奇建議你自訂一個折衷平衡的定錨,但即使這麼做還是有問題。吉洛維奇說︰「你不曉得自己受定錨影響的程度有多大,所以很難補得回來。」 找別人來選 我們往往認為自己下決定最開心,但有時候,不論結果如何,下決定的過程就教人很不開心了。此時,不如放棄選擇權。去年,波蒂(康乃爾大學)及麥姬兒(芝加哥大學)兩位學者出版一系列實驗,探索這個想法。在一項測驗中,受測者必須在幾個物件中作取捨,然後報告對選擇結果的滿意程度,以及下決定時的感受。比起只有單項可以選的人,這些受測者的滿意程度反而較低,原因在於有得選的人對自己的信心不夠,就算最後選得不錯,還是不滿意;他們一想到可能沒選到最好的,就覺得有壓力。 波蒂與麥姬兒都相信,就瑣碎或容易心煩的取捨而言,此一研究成果都有深廣的意涵。舉例來說,試試看讓別人來選擇紅酒或餐廳好了。有些取捨留給政府或專家去做,你可能覺得比較開心︰「我們往往執着於取捨,認為有得選擇就可以帶來快樂,其實並不盡然。」 衡量你的情緒 你可能認為情緒是決定的大敵,其實情緒早已整合在取捨的過程當中。當你準備打定主意的時候,大腦的側邊系統(就是情緒中心)便會處於活躍狀態。南加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達馬席歐研究過只有情緒部位受損的腦傷病人,結果發現他們連最基本的選擇(如︰穿什麼或吃什麼)都做不到。達馬席歐推測,這或許是因為大腦貯存過去的情緒記憶,而我們憑那些資訊來做出現在的決定。 然而,任憑情緒主導去下決定,卻會嚴重影響結果。以發怒為例,賈爾格(密西西比大學)、英曼及密托(均為匹茲堡大學)三位美國學者的共同研究發現,發怒的消費者更容易人家拿什麼出來就買什麼,而不考慮其他選項。所以情緒發作時,最好不要做重大決定。 率性而為 大家總是認為理想的決定,得多花些時間才能做出,但有時候直覺式的抉擇也一樣好。普林斯敦大學威利斯與托多洛夫兩位學者發現︰我們見到一個新臉孔,瞬間對他或她的性格下了判斷。再看久一點,就算一秒鐘好了,還是極少修正原先的印象。 額外資訊有助於達成理智的決定,這一點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只是這裏有個悖論︰獲取更多資訊後,反而可能讓你對自己的直覺更加滿意。荷蘭學者狄克思特修斯發現,買小東西(譬如衣服)的時候,購物者如果曾經左思右想細細斟酌過,那麼過了幾個星期後,他們還是覺得滿意;若是買大東西譬如家具,憑直覺買的人,到頭來都滿意當初的決定。結論是這種不自覺的決策過程,運用到政治及管理上,也言之成理。 多不如少 你或許認為選項多多益善,但以下這一點謹供參考:譬如選購巧克力,五選一的樂趣大於三十選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愛顏嘉研究取捨的悖論,她說︰我們總以為有得多挑才是最好,其實多不如少。 想做更好的選擇,就必須動用更多的資訊處理技巧,而過程或許令人困惑,又極耗時。有更多選擇也增加出錯的機率,最後可能覺得不盡然滿意,心裏嘀咕着是不是錯失了更好的機會。 有些人受苦於取捨的悖論,要比其他人來得嚴重。受影響最嚴重的人是「貪心鬼」,仔細衡量過所有可能的選項才下決心。這種做法,選項有限的話效果不錯,但事情一複雜就令人錯亂了。「知足常樂型」(也就是碰上第一個符合心意的選項就下決定的人)受害程度最輕。賓州史瓦斯摩學院心理學家舒瓦茲說,假如你只想找「大致上還可以」的東西,很多壓力就消失了。 所以,與其全面搜尋資訊想買到最理想的數位相機,還不如問問朋友是否滿意他們的相機。舒瓦茲說,假如能讓他們滿意,大概也能讓你滿意。即使碰到似乎事關緊要的抉擇,不能僅以滿意為足,也應該限制考慮的選項數目。 不必大驚小怪 以下的情形是否常見?衣櫃深處有一件很不合身的衣裳,你一直不肯丟,原因是當初花了很多錢買的。支持你如此不智決定的叫作「心疼成本」(sunk cost)謬誤。俄亥俄州立大學兩位學者一九八○年代便證實了我們多麼容易為這種謬誤所愚。他們要學生想像︰已經付費一百美元週末去滑雪度假,但接下來發現有個更好的滑雪勝地只要五十美元。兩個度假旅程都付費以後,當事人才知道撞期。他們會怎麼決定呢?令人吃驚的是,大部分學生選擇較不吸引人但較貴的旅程,原因是已經花了較高成本。 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我們越是投資在某件事情上,就越覺得難以割捨。為了避免讓「心疼成本」影響你的決策,得隨時提醒自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
Dear all,這是該反思的社會現象,高學歷等於高就業嗎?不要再假性催眠自我了,經過我的親身參與法,答案是「經驗決定一切」!有經驗什麼都好談!就算你是博士都一樣,社會就是這樣的現實.... 快點工作最實在!!! ~~~~~~~~~~~~~ 「三十而不立」,是許多台灣青年的現況 |
|||||
講義雜誌 提供 |
2008/4/9
|
||||
近來媒體上出現一個新名詞:「啃老族」。意思是年輕人已到成熟、獨立的年紀,卻還賴在家裏讓父母養,日積月累,無形中也啃食了爸媽辛苦賺來的老本。本該是社會中堅的現代青年,為何卻成了無法單飛自立的「大小孩」?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回頭看看台灣許多年輕人,卻是「三十而不立」,愈來愈多大學生選擇延畢或念研究所,以延後就業時間;也有青年「自願性失業」,只因沒有找到自己認為滿意的工作。 更令人不解的,是父母的包容態度。對於「三十而不立」的情況,很多父母非但不責怪,還無怨無悔地支付子女生活費,樂於當「提款機」,父母的過度呵護,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愈來愈長不大。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台灣,對岸的中國大陸亦然,在「一胎化」政策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無形中養成他們過度依賴的驕縱個性,父母則像捨不得放手的保護者,恨不得一直牽著孩子到老。 反觀西方社會卻是大不同。很多美國青少年一滿十八歲,就成為父母眼中的「大人」,要自己打工賺取學費、生活費,即使遇到挫折困難,也得自己想辦法克服,儘管成長過程難免跌跌撞撞,卻是人生必經之路。 幫助青年自主獨立,首要之務就是提供他們機會,社會雖不景氣,但政府與各產業,仍應設法提供踏出校門的年輕人工作,幫助他們從職場磨練中培養獨立性格,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 再者是父母的教養態度。孩子可以愛,但不能寵。父母可教孩子走路,但不能代替他們走路;父母可教孩子做事,但不能每件事都幫他們做好。這樣只會讓孩子愈來愈缺乏自立的機會,更何況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孩子不可能永遠都依賴在爸媽的羽翼下生活,過度保護只會害了他們。獨立自主的青年,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人格,我衷心期望,台灣每個年輕人皆能「三十而立」。 (錢復口述/羅芝華記錄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