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ear all,這是該反思的社會現象,高學歷等於高就業嗎?不要再假性催眠自我了,經過我的親身參與法,答案是「經驗決定一切」!有經驗什麼都好談!就算你是博士都一樣,社會就是這樣的現實.... 快點工作最實在!!!

~~~~~~~~~~~~~

「三十而不立」,是許多台灣青年的現況

講義雜誌 提供

2008/4/9


















近來媒體上出現一個新名詞:「啃老族」。意思是年輕人已到成熟、獨立的年紀,卻還賴在家裏讓父母養,日積月累,無形中也啃食了爸媽辛苦賺來的老本。本該是社會中堅的現代青年,為何卻成了無法單飛自立的「大小孩」?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回頭看看台灣許多年輕人,卻是「三十而不立」,愈來愈多大學生選擇延畢或念研究所,以延後就業時間;也有青年「自願性失業」,只因沒有找到自己認為滿意的工作。


更令人不解的,是父母的包容態度。對於「三十而不立」的情況,很多父母非但不責怪,還無怨無悔地支付子女生活費,樂於當「提款機」,父母的過度呵護,也讓現在的年輕人愈來愈長不大。這樣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台灣,對岸的中國大陸亦然,在「一胎化」政策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的寶,無形中養成他們過度依賴的驕縱個性,父母則像捨不得放手的保護者,恨不得一直牽著孩子到老。


反觀西方社會卻是大不同。很多美國青少年一滿十八歲,就成為父母眼中的「大人」,要自己打工賺取學費、生活費,即使遇到挫折困難,也得自己想辦法克服,儘管成長過程難免跌跌撞撞,卻是人生必經之路。


幫助青年自主獨立,首要之務就是提供他們機會,社會雖不景氣,但政府與各產業,仍應設法提供踏出校門的年輕人工作,幫助他們從職場磨練中培養獨立性格,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


再者是父母的教養態度。孩子可以愛,但不能寵。父母可教孩子走路,但不能代替他們走路;父母可教孩子做事,但不能每件事都幫他們做好。這樣只會讓孩子愈來愈缺乏自立的機會,更何況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孩子不可能永遠都依賴在爸媽的羽翼下生活,過度保護只會害了他們。獨立自主的青年,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人格,我衷心期望,台灣每個年輕人皆能「三十而立」。 (錢復口述/羅芝華記錄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indar1016 的頭像
    shindar1016

    shindar1016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