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環保108句之9
1. 以厭惡、仇恨心看世界,或讓欲望無止盡的增長都與快樂背道而馳。
2. 多一份奉獻心,少一點自私自利,就有平安,就會快樂。
3. 賺錢不自私,有錢大家賺;大家有錢賺,才是最可靠的財富。
4. 財富要取之有道,除了與生俱來的福報,還要加上後天的努力,並且廣結人緣。
5. 財富有世間財、智慧財和功德財,若能三者兼備,一定平安、健康、快樂、幸福。
6. 多做好事,多給人方便,是功德財;觀念正確,懂得化解煩惱,是智慧財。
7. 世間財固然重要,若能把財富當成是工具,用來布施救濟、公益行善,才是真正的大富貴者。
8. 幸福人生要有「三Q」:「IQ」學習能力、「EQ」情緒管理能力、「MQ」道德的品質,後者及幫助人、利益人、關懷人。
9. 外在環境愈是不景氣,個人愈是要保持身心健康,多做些有益於人的事情。
10.有奉獻心的人,就不會擔心自己不受照顧;有了願心,便有心力去照顧人。能夠照顧別人,也就能夠照顧自己。
11.人的一期生命雖然短暫,卻要發無限的悲願心。
12.凡事盡心盡力,隨順因緣,圓熟事成。
13.為了眾生所做的一切事情,必能心想事成。
14.行善沒有大小之分,只要抱著一個善念,心就是平安的。
15.最好能夠發利人利己的好願,至少要作到利己而不損人,對他人沒有傷害。
16.發願有其次第,從小處著手,就近願開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是人人可以做到,人人可發的善願。
17.說好話、做好事、少造惡業,就能改變個人的命運,也能把人類的共業扭轉過來。
18.為善要讓人知,卻不求回報,我們鼓勵大家都來做好事,讓好事更普及、更多響應、更長久。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報導,說真的,我家就有一組ㄟ!還真不錯用說..真是台灣之光阿!讚
------------------------------------------------
拖把界「台灣之光」的暴紅傳奇
|
財訊雙週刊 第334期 文∕蔡靚萱 |
2009/12/10
|
「好神拖」一年三個月創十億元業績的祕密
拍型錄照片時,工作人員看完產品示範後脫口讚嘆:「哇!好神!」成了「好神拖」名字的由來。而一支上千元的拖把,從去年七月中上市到了今年十月底,累計已讓上百萬消費者心甘情願掏腰包,果然真的好神!
用「暴紅」二字來形容「好神拖」拖把,可說一點也不為過。「這真是人類繼電燈以來最偉大的發明,竟然讓從不做家事的老公願意拖地!」一位網友讚嘆;在YouTube網站上更已有網友自拍的拖把使用Kuso影片。連好神拖工廠所在地的計程車司機都知道,「那家拖把公司啊?大陸不是有幾百家工廠在仿?」
事實上,好神拖在台灣上市五個月後就有仿冒產品問世,在大陸上市二個月就出現了山寨版,現在上網隨便谷歌(Google)一下,標榜可以「代工好神拖」的大陸工廠更是多如牛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正牌好神拖熱賣,這套靠腳踩踏板產生動力將拖把布高速脫水的拖把水桶組合,由於單手即可輕鬆使用,從去年七月中上市以來,已經在海內外賣出超過百萬組,以每組售價一千到一千五百元不等來換算,這項全新商品在短短一年三個月內就創了超過十億元銷售額。
好用到仿冒產品滿天飛
「一支拖把賣超過千元,老實說,上檔前我們也很緊張。」東森購物副總趙世揚指出,在好神拖推出前,市面上最貴的拖把也不過三、四百元,因此,當東森獨家銷售好神拖,第一次播出時特地選了中午離峰時段測水溫,沒想到才播出四十分鐘就賣了八二三組,等於一分鐘賣出三萬多元產值,「創下生活用品最高銷售紀錄,至今仍遙遙領先第二高的一萬五千多元!」趙世揚還觀察到,這一年多來,好神拖在寒暑假賣得特別好,竟然是留學生、僑胞回台大採購,「有人一次買八組,說要帶回美國送人,」他忍不住讚嘆:「真是台灣之光啊!」
好神拖製造商鉅宇企業負責人林長儀,是催生這組熱銷拖把的靈魂人物,以彈簧廠、塑膠射出廠起家。「只要是彈簧廠出身的,腦袋都特別靈光,」林長儀指出,不要小看彈簧,如何在特定位置放上特定大小、線徑、形狀、彈力的彈簧,都需要設計。他當彈簧師傅時接觸了很多設計件,必須想辦法把客人的想法給設計出來,讓他培養出發明興趣,目前在台登記專利已高達十一項。他曾設計出可以邊搖邊前進的兒童搖搖馬,由於開發成本太高、單價也高,以慘賠收場 之後他再接再厲設計了嘟嘟好沖茶器、龍捲風炫風杯等產品,前者讓泡茶更方便簡單,後者則省了攪拌的力氣,一度是股東會熱門贈品,至今仍在雜貨賣場上長銷,成了賺錢的金雞母之一。不過,這些都沒有好神拖來得成功。
好神拖的點子來源,最早來自在花蓮開餐廳的丁明哲。如今已經是鉅宇副總的他,當年開店必須天天拖地,每遇到柱子就會卡住,櫃子、沙發底更因拖把有厚度而伸不進去,於是他設計出扁平圓形拖把,圓拖把遇到轉角可自動轉彎,扁平造型可讓拖把深入櫃底,並於○五年申請專利。後來因餐廳生意不佳,丁明哲決定專心開發拖把,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到處找人合作,卻都功敗垂成。一直到林長儀在模具業的友人牽線,兩人一拍即合。
當圓形拖把遇上離心脫水桶
「一看到圓形拖把,我就知道為什麼之前合作案談不成,」林長儀說,「因為扁平的圓形拖把根本無法擰乾啊!」當時丁明哲主要以腳踩的方式將圓形拖把踩乾,看了就知道行不通,而他馬上想出如何用自己最擅長的彈簧來解決。「我們廣告上寫著耗資千萬打造,是真的千萬元哦!」林長儀指出,這期間光是製作各式的測試模型,申請十四國專利,再加上模具等等,總共花了上千萬元,加上採用為國外代工零件的製作品質,也是產品單價居高不下的原因。為了做市調,他曾親自到菜市場現場表演拖把高速脫水,並誇下海口,只要有人能從拖把上再擰出水來,他就當場喝下去。「結果有好幾位毆巴桑死命擰,」擰過後他們都忍不住問:「借問一下,一組賣多少錢啊?」讓他對產品信心大增。
除了台灣市場大賣,好神拖九月開始在韓國電視購物台銷售,第一檔預備了一萬二千組產品,沒想到三十分鐘內銷售一空,當月就已經大於台灣區單月銷售量,目前還有高達三十萬組訂單缺貨中。林長儀指出,除了原有的桃園廠,彰化新廠也已加入量產,可望盡快紓解缺貨困境,接下來,他還打算去「解放日本婦女同胞」。原來,日本居家常見的榻榻米最怕濕,日本家庭主婦都得用手擰乾抹布擦拭,預計於明年一月推出可在榻榻米上使用的好神拖產品。「用過好神拖的人,是無法回頭用傳統拖把的啦!」林長儀很有信心地說,好神拖的經歷,證明了「傳統產業其實也有春天!」
|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ll,來看看為什麼有這麼多30而不立的年輕男女吧!
-----------------------------------------------------
三十歲的獨白:不婚啟事
|
東方線上 E-ICP生活型態研究 |
2009/12/11
|
俗話說:「三十而立」,30歲的人在一般的社會認知中應該是能自立於生活中,也許有些人可能已經有型有款、識見不凡,也許有些人可能泡麵+網路又過了一天,但是30歲在一般人心中總是一個里程碑,一個另一階段的人生,一個不同於年輕的蛻變,還加上一個可能要面對的問題:婚姻。
三十而立:經濟獨立、說話夠力
30歲男性正站在一個男孩與男人的分水嶺,若要說結婚是當中的一個催化劑也並無不可,畢竟結婚是何等大事,但若達一般認為適婚年齡的30幾歲男性並未踏入所謂愛情的墳墓中,那一定是有對他們而言比結婚更重要的事。根據東方線上2010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調查,相較於全體,30~39歲未婚男性現階段感到充實滿足的項目,以「經濟寬裕」及「工作時」為主,這個年紀正是衝刺事業的大好時機,可以義無反顧的往前衝,在每個工作中獲得成長、成就及結案的快樂,是這群人最大的滿足。
如此醉心於工作,為的就是獲得更多有形的存款數字、更多無形的名聲、地位,更多旁人的目光及認同,追求一種三十而立的生活:經濟獨立、說話夠力,但是這群人也並非如此唯名利是圖,不是每天在電腦前喀喀喀喀的敲鍵盤然後都不用休息的生化人,他們心中仍有柔軟的一個角落,可以由他們現階段最想獲得的項目看出,除了有形的財富及無形的名聲外,其實他們也渴望愛情的滋潤,但對於所謂「美滿的婚姻」則不是那麼在乎,因為他們多數認為「只要能獨立且快樂生活,不結婚也無所謂」(根據東方線上2010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30~39未婚男性對此項目同意度超過75%),是一種對於自我人生的追求及期待。
「別忘了這是你自找的!」
從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中我們可以大概推測30歲男性不婚的理由是因為要拼工作、拼經濟以達到所謂三十而立的目標,雖然仍對愛情有憧憬,但對於所謂五子登科(妻子、孩子、車子、金子、房子)的妻子及孩子則相對不那麼積極,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時間到了就應該找個人共組好家庭,電視廣告也三不五時提醒著:嘿,你的人生該進階了吧,要積極點啊,記得買房的時候要附嬰兒房啊,迎合當代價值觀的作法無形中也給了30歲男性不小壓力,但當自己正在追求一種自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時…可能以工作為重,可能以存款數字為重,或可能有女友但自覺還沒ready,可能也沈迷於網路交友(根據東方線上2010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顯示,30~39未婚男性表示「電腦網路提供我許多交友的機會」者超過50%,商機無限!),不論結不結婚其實也不那麼重要,就像電影「扭轉奇蹟」中,天使跟傑克說的那句話,「別忘了這是你自找的!」,是啊,如果能對自己負責,有沒有結婚其實也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
|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ll,
推薦好書一本-「閒居七年」
書名:閒居七年
作者:游乾桂/著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30日
--------------------------------------------
這是上次在天下文化特價活動中買的
昨天晚上大概花了不到一個小時就看完了
卻得到很多對於人生與生活思想的啟發
文章很簡潔有力卻又讓人思索自己的生活是何種樣貌
有人可以這樣為生而活 又有人終生庸庸碌碌
那自己目前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又或者你嚮往的是哪種型態的生活
面對現實的壓力之下
很多人都會捫心自問
「我不斷的問自己,這就是我要的人生嗎?當然不是!但要什麼?竟連自己都說不上來。」
有空的人可以撥空看一下 從中獲得一些人生的思維
花點時間思索一下你的生活與人生要如何過的有意義
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所收穫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台灣新男「聲」---曾昱嘉
這是上禮拜偶然在選秀節目看到的一個參賽者
當然在網路上跟朋友聊天
一邊聊天一邊聽節目
只是將電視開著聽聲音
但是當他一開口我就被他的聲音給吸引住了
跟一般參賽者都是KTV咖
在程度上有著明顯的差距
現場可以唱成這樣的人真的不多了
真是會讓人聽了又聽的好嗓音
推薦給大家欣賞一下嚕!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z-aEXHayJJ0&hl=zh_TW&fs=1&]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人生處世,也有「入世」、「出世」兩種態度。入世,是參與世間,救濟世界,以助人為己任;出世,則是隱遁山林,不問世事,自顧自地修行。
2. 菩薩行者,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工作:他們走入社會、關懷社會、救苦救難,卻不戀棧世間榮華,不貪求名聞利養,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者。
3. 認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乃意料中事,就不會覺得不自在了。
4. 肯定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有「及時雨」,也有「暴風雨」,便不會過份期待完美了。
5. 我們應該常常問自己快樂嗎?真的快樂嗎?快樂,並不是來自物質條件的刺激,而是內心真正的安定與平靜。
6. 與人相處,口不出惡言,就是保護他人,也保護自己。
7. 與人互動,給人空間就是給自己空間。
8. 做任何事,一定要抱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自己快樂,才能讓他人快樂。
9. 人如果只追求快樂,而不願意負責任,這種快樂並不持久,而往往成為心裡上的負擔。
10.當我們為他人奉獻時,自己就是在成長,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長與成就感交織的喜悅,乃是欣慰的快樂。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ll,
據說示愛因斯坦留下的一個問題,滿有挑戰性的,測試一下自己的推論能力嚕!還滿好玩的啦!
答案在最下方要反白才看得到喔!
-------------------------------------------------------------
Q:在一條街上有5棟房子噴了5種顏色(紅黃綠藍白)各住著不同國籍的人 各喝不同飲料 抽不同品牌菸 養不同寵物
問題是: 誰養魚?
提示:
1.英國人住紅色的房子
2.瑞典人養狗
3.丹麥人喝茶
4.綠色房子在白色的左邊
5.綠色房子主人喝咖啡
6.抽寳馬香菸的人養鳥
7.黃色房子的抽七星
8.住中間那棟的喝牛奶
9.挪威人住第一棟
10.抽長壽的住在養貓的隔壁
11.養馬住再抽七星的隔壁
12.抽萬寶路的喝啤酒
13.德國人抽紅當
14.挪威人住在藍色房子隔壁
15.抽長壽的有一個喝水的鄰居
ANS:德國人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借來的,最創意 |
資料提供: 《大師輕鬆讀》357期 |
|
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新構想一向是從既有構想建構出來的,看來完全原創的構想,都是由不同構想的片段與部分結合而成,只不過結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具體來說,當你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創意產生的過程,一定會發現任何新構想的誕生,都會經過以下的6步驟流程,就可以將過去既有構想中的各種面向或元素,結合成不同的組合,得出新的創意。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想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界定眼前的問題,會決定未來產生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太狹隘或太廣泛皆不宜。要產生創意構想,第一步永遠都是去研究眼前的問題。每項營建工程一定都是從一項任務開始,創新構想的形成也一樣。要開始構思,必須建立新構想所要立足的堅固基礎。要發展創新構想,必須做以下幾件事:
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判斷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將類似問題所採用的解決方案集結起來,這些方案可以來自競爭對手、所處業界,或者科學、藝術等領域。其他地方使用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建構自己解決方案的材料。根據你對自己問題的了解,去尋求其他人在過去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所採用的原始素材,會大大影響未來的創意構想。所想出的構想,會受到從他處借來的構想與概念所影響,就如同營建工程師會使用自己熟知的建材一樣。創意構想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其實是將取自某處的片段構想,與取自另一處的片段構想混合而成。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創造力基本上就是要去產生煥然一新的連結。尋找合適的比喻構想來建構與界定你的新構想,並且必要時建立新的比喻構想。在第2步驟中,你蒐集了不少新穎構想,作為建構創意構想的原始素材。這個步驟是要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變成前所未有的新混和體。然而要真正做到,不能隨意將兩個構想湊在一起然後就碰碰運氣,反而需要有基本骨幹或架構,而這就是比喻構想的重要之處。
所謂創意思考,就是要將至少2個原本各自獨立,或是存在於其他組合之中的構想融合在一起。所選擇的比喻構想,會奠定新構想的整體架構。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要想出原創構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不要去想你的問題,這聽來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把構想擺到一旁,不要再去想,等到明天再說。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可以讓構想稍微醞釀一下。然後,通常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你會發現腦海中清楚而明顯地出現極具創意的突破性構想。要如此去運用潛意識的力量。
當你用理智去思考某件事,就會產生突觸連結。愈是去思考同一件事,這些連結就愈深,結果會一再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要跳脫既定的樣板去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你會陷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之中,很難產生全新的觀點,這就是納入潛意識思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絕佳構想從不會完整出現,靈光乍現時所得到的見解,仍須先經過嚴格測試與發展,才能夠全力實行。換句話說,這時候必須透過評斷,讓理論上聽來不錯的構想,變得實際可用。
在創意流程中,評斷的功用不是要接受或拒絕構想,而是要用來加強和發展構想。評斷新構想可以達到以下3個效果:
1. 找出所有的缺點——藉此得知該採取哪些做法排除缺失。
2. 判斷這個構想的優點——並因此判斷構想能否存留。
同時,了解到所發展構想的優點之後,就可以全力去強化這些優點,並加以發揚光大。此外,也可以確保,不會在排除缺點的同時不慎削弱了優點。
3. 發展出「完美解決方案」的第六感——也就是具有大量優點,並且幾乎沒有明顯缺點的構想。換句話說,評斷可以讓你的創意直覺更敏銳,讓你能夠慧眼看出好構想。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透過嘗試錯誤法持續改善構想。調整和修正你在構思的構想,並一再重新組織你的構想,直到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為止。歸根究柢,創意流程一向有些難以捉摸,比較偏向嘗試錯誤的摸索,而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優質,完整而可行的構想向來不容易實現,必須用左腦去理性思考、用右腦去創意思考,還要用全腦去面對現實。事實上,這會要經過反覆的過程,卓絕構想不會就這麼完整浮現。
創意思考原本就沒有效率,向來都是停停走走或是嘗試與錯誤。你會經常走錯路,然後再回頭重來,也會偏離方向,訣竅就是要不斷嘗試。重複去做,你的顯意識就會更善於發想創意,於此同時,你的潛意識也會更熟練於參與思考過程。要繼續為潛意識製造參與的機會。
文/大衛‧科得‧莫瑞David Kord Murray
|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不以自我中心的立場,而以客觀甚至超越主觀的立場來對待人、處理事,自己犯的錯誤就會少一些,對人也會慈悲些。
2. 天底下沒有真正的壞人,只有做錯事的人;沒有真正惡心的人,只是觀念出了差錯。
3. 慈悲,是以平等、無差別、非對立的態度,來看待一切人。
4. 智慧,是在任何狀況下,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歸零,處理一切事。
5. 問題若能解決,很好!如果不能解決或者留下後遺症,也不必罣礙,只要盡人事,就不必怨天尤人。
6. 慈悲待人,是幫助他,寬恕他、包容他、感動他;智慧對事,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7. 慈悲,是怨親平等地愛護一切眾生;智慧,是恰到好處的解決一切問題。
8. 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雖然存好心,卻做了錯事,害了人。
9. 慈悲,並不市做爛好人、做鄉愿,而是做對人有益有利的事,幫助他人一起提昇心靈的品質和情操。
10.人生處世,有人「混世」,有人「戀世」。混世,是渾渾噩噩度日,甚至造成世界的混亂;戀世,是對世間依戀不捨,執著與自己相關的一切。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負責影評(不能沒有你)
-----------------------------------------------------------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_LBsXOR8GvE&hl=zh_TW&fs=1&]
之前說了很久要去看的「不能沒有你」
在沒有廣大的宣傳預算下
靠著觀眾口碑傳播
也創下不錯的票房
尤其最近又在五座金馬獎的加持下
很多戲院又開始排上院線
今天索性前往觀看佳評不斷的此片
窺看其影像魅力何在
---------------------------------------
整部影片從開始到結束都是採用黑白的畫面
我想導演想要表達的是
並不是每個主角的人生都是彩色的
他想呈現的一個悲慘的社會現象
是一個沒有燦爛色彩的真實人生故事
喚醒一個人們記憶裡褪色的新聞事件
也點出官僚體制下的灰色地帶
身陷其中的是從事危險零工的父親和不知母親是誰的小女孩
也是我們生活周遭中會遇見的小人物
故事一開始就是以新聞片段喚起了觀眾的記憶
接著採用倒敘的方法敘述這個新聞事件出現的成因
在違建的港口倉庫裡
相依為命的兩父女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
父親從事著潛水維修的危險工作
潛入深深的海底 抬頭卻只能望見形象模糊的女兒影像
而深不見底的海水象徵著無邊無形的社會現實壓力
他只能在一些縫隙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雖然貧窮卻甘之如飴 因為有著雙方的親情溫暖平淡的生活
直到巡察的警察帶來一封社會局調查就學情況的公文
指示小女孩已達就學年齡卻未申報戶口
強迫父親需到戶政事務所申報否則將被罰款
這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
受到戶政單位拿出現行繁複的法令搪塞
指他沒有權利替女兒登記戶口
而要找已經失聯的女朋友和其伴侶才擁有法定權利
遇到高聳的法律之牆 父親開始求助朋友 同學立委 警政署
從高雄出發北上台北繞了一圈 獲得別人滿口的承諾
結果卻又回到事情的原點 並沒有獲得完滿的結果
再次北上的情況更糟 四處碰壁甚至被當作暴徒抓到警局盤問
一層層的官僚體制謀殺了他身為人父的權利甚至是社會上的生存權
走投無路之下就只能攜女爬上底下車水馬龍的天橋上
準備以自殺來控訴社會制度的不公平
最後卻失去了女兒的撫養權也入監服刑
出獄後仍舊是一邊打著潛水零工 空閒時間就去高雄市區的每個小學門口找小女孩
直到最後一場工作意外(引發潛水夫症)住院後
失去平衡的壓力槓桿終於傾斜 大海無情的壓力擊倒了他
在朋友的努力下
終獲得小女孩的下落也得知分離的兩年
小女孩極度不適應沒有爸爸的生活
已經出現反社會的情節
他累積多時的壓力終在社工督導人員敘述中崩潰而出
終幕
在工作結束後回港邊時 站在船頭前整理工具的父親
遙望港邊那個熟悉卻陌生的身影
隨著距離的拉近才知道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女兒
不能沒有你的雙方 終於再次見面了
------------------------------------------
戴導使用很多類實驗電影的取景畫面
搭配黑白的色調 有著一種寫實紀錄片的風格
劇中沒有任何的明星演員
畫面也只在幾個人身上流轉
卻透過其他角色的鋪陳主角角色與性格的衝擊效應
不論是警察、戶政單位、立委助理、或是媒體等
都是事不關己、己不關心的心態
在層層官僚意識的堆疊下成就了這個轟動的社會事件
誠如韋伯說的:「依法行政之負功能,就是凡事只能依既定規定進行,易使人員僵化,
並產生人員行事以符合法規規定為優先考量,公共利益反而被漠視,又如學者Merton所言
「目標錯置」之手段重於目標、本末倒置缺失。」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行政單位的最大弊病
也讓我們發現小人物面對官僚體制的無助感與無力感
最後只能採取極端的方法伸張自己的權利
在一個講究法治的社會裡是何等的諷刺、何等的難堪
但這卻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在你我真實生活裡發生過
希望透過這部電影可以喚醒沈睡已久的人性
與應該苦民所苦、聞聲救苦的政府單位
如同村上春樹的「體制說」
引用如下(出處:天下雜誌2009/03月號)
「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更深一層的看,我們每個人,
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雞蛋。我們都是獨一無二,裝在脆弱外殼中的靈魂。你我也或多或少,
都必須面對一堵名為「體制」的高牆。體制照理應該保護我們,但有時它卻殘殺我們,
或迫使我們冷酷、有效率、系統化地殘殺別人。」
此時看來真的是很貼切又寫實
過度的官僚主義體制有時比機關槍更讓人害怕,因為它連你求生的希望都抹殺掉了!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ll,你有其中幾樣阿!隨時注意自己飲食的問題喔!飲食均衡,適時運動,常保健康! 達
---------------------------------
上班族飲食十大奪命惡習
經常聽周圍的人說起:「怎麼辦呀,又查出來血脂異常了」,「某某血壓偏高呀」,「最近又胖了怎麼辦,上次體檢已經有脂肪肝了!這些問題也許在你身上也發生過。其實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源就是「吃」,下面小編給您羅列一下有關「吃」的十大健康殺手:
奪命惡習1:進食速度過快
奪命理由:加重腸胃負擔,導致肥胖。很多辦公室一族的午餐,都是在非常匆忙的狀態下吃完的。進食速度過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不利於口中食物和唾液澱粉的初步消化,加重腸胃負擔﹔咀嚼時間過短,迷走神經仍在過度興奮之中,長此以往,容易因食慾亢進而肥胖。
見招拆招:盡可能讓牙齒和舌頭動得慢一點,如果真的時間很緊張,那就犧牲一點打牌或者打瞌睡的工夫。
奪命惡習2:不吃早餐
奪命理由:嚴重傷胃,使你無法精力充沛地工作,而且還容易「顯老」。德國埃朗根大學研究人員在對7000個男女對象的長期跟蹤後發現,習慣不吃早餐的人佔到了40%,而他們的壽命比其餘60%的人平均縮短了2.5歲。而另一所大學在一次對80-90歲老年人的研究中發現,他們長壽的共同點之一是:每天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見招拆招:早餐食物盡量做到可口、開胃﹔有足夠的數量和較好的質量﹔體積小,熱能高﹔制備省時省力。
我們知道,不同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的長短是不一樣的,所引起的血糖反應也不相同。在正常情況下干稀混合食物可以在胃中停留4-5個小時,而流質食物由於體積大,剛吃完感覺很飽,但在胃中停留時間很短,其中營養成分來不及充分消化即被排出,上升的血糖水平也很快就低落下來,不能持久。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一定要注意干稀搭配,葷素兼備。
奪命惡習3:晚餐太豐盛
奪命理由:傍晚時血液中胰島素含量為一天中的高峰,胰島素可使血糖轉化成脂肪被凝結在血管壁上和腹壁上,晚餐吃得太豐盛,久而久之,人便肥胖起來。同時,持續時間通常較長的豐盛晚餐,還會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物鐘,容易使人患上失眠。
對於上班族來說,晚餐幾乎成了一天的正餐。早餐要看「表」,午餐要看「活」,隻有到了晚上才能真正放鬆下來穩坐在餐桌前,美美地大吃一頓。
見招拆招:第一,晚餐要早吃。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結石病的發病率。第二,晚餐要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主,尤其應多攝入一些新鮮蔬菜,盡量減少過多的蛋白質、脂肪類食物的攝入。第三,晚餐要少量。一般要求晚餐所供給的熱量以不超過全日膳食總熱量的30%。
奪命惡習4:嗜飲咖啡
奪命理由:1.受孕率就有可能下降50%﹔2.容易患心臟病。咖啡中含有高濃度的咖啡因,可使心臟功能發生改變並可使血管中的膽固醇增高﹔3.降低工作效率。
美國醫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每天喝5杯或更多咖啡,其患心臟病的幾率比不喝者高兩倍,且嗜咖啡年限越長,飲量越多,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越大。通過對858位45-69歲首次患心肌梗死的人和同樣人數從未患過心肌梗死的人的調查証明,每天喝5杯以上咖啡者患病的危險增加了70%。
奪命理由:大量或經常飲酒,會使肝臟發生酒精中毒而致發炎、腫大,影響生殖、泌尿系統。
見招拆招:要喝就得先學會怎麼喝——
最佳品種酒有白酒、啤酒、果酒之分,從健康角度看,當以果酒之一的紅葡萄酒為優。法國人少患心臟病即得益於此。據研究人員介紹,常飲紅葡萄酒患心臟病的幾率會降低一半。
最佳時間每天下午兩點以後飲酒較安全。因為上午幾個小時,胃中分解酒精的霉-酒精脫氫霉濃度低 ,飲用等量的酒,較下午更易吸收,使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升高。 對肝、腦等器官造成較大傷害。此外,空腹、睡前、感冒或情緒激動時也不宜飲酒,尤其是白酒,以免心血管受害。
最佳飲量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允許攝入的酒精量應限制在 60克 以下。低於60公斤體重者應相應減少,最好掌握在 45克 左右。換算成各種成品酒應為:60度白酒 50克 、啤酒1公斤、威士忌250毫升。紅葡萄酒雖有益健康,但也不可飲用過量,以每天2至3杯為佳。
最佳佐菜從酒精的代謝規律看,當推高蛋白和含維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鮮蔬菜、鮮魚、瘦肉、豆類、蛋類等。注意,切忌用鹹魚、香腸、臘肉下酒,因為此類熏臘食品含有大量色素與亞硝胺,與酒精發生反應,不僅傷肝,而且損害口腔與食道黏膜,甚至誘發癌症。
奪命惡習6:餐後吸煙
奪命理由:使煙中的有害物質更易進入人體。飯後吸一支煙,中毒量大於平時吸十支煙的總和。因為人在吃飯以後,胃腸蠕動加強,血液循環加快,這時人體吸收煙霧的能力進入「最佳狀態」,煙中的有毒物質比平時更容易進入人體,從而更加重了對人體健康的損害程度。
奪命惡習7:保溫杯泡茶
奪命理由:破壞維生素,大量滲出鞣酸和茶鹼。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茶鹼、茶香油和多種維生素,用 80℃ 左右的水沖泡比較適宜,如果用保溫杯長時間把茶葉浸泡在高溫的水中,就如同用微水煎煮一樣,會使茶葉中的維生素全遭破壞,茶香油大量揮發,鞣酸、茶鹼大量滲出。這樣不僅降低了茶葉的營養價值,減少了茶香,還使有害物質增多。
奪命惡習8:宴席不離生食
奪命理由:導致各種寄生蟲病。三文魚、象拔蚌、鱸魚、烏魚、生魚片、蛇、龜、蟹等辦公室一族商務宴請時的首選食物中,存在寄生蟲和致病菌的幾率很高,再加上廚師們為了追求味道的鮮美,烹調往往不夠充分,很容易讓你在大快朵頤之時,病從口入。
見招拆招:生菜、生汁中的活性物質與人體接近,可使白血球處於正常狀態,還能使因吃熟食而損傷的免疫機能得以恢復。考慮到這些好處,先練好你的腸胃吧。畢竟,吃生食也有吃生食的講究——
1.每天飲用新鮮蔬菜汁和果汁。2.將新鮮蔬菜涼拌,可酌量加醋,少放鹽。3.人是依靠吃熟食生活而維持生命活動的,先吃水果等生食,然後再吃熟食,不會出現白血球增高的現象。4.不吃加工食品,如罐頭以及添加了防腐劑、色素、化工原料等加工劑的食品。
奪命惡習9:水果當主食
奪命理由:造成人體缺乏蛋白質等物質,營養失衡,甚至引發疾病。
很多辦公室一族由於長期靜坐的工作方式而造成的消化不暢、血脂增高、血管硬化等疾病,確實需要水果中的營養物質來化解。但是,水果不能當主食。因為水果中雖然含多種維生素和糖分,卻缺少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和某些微量元素。
見招拆招:先上網看看你的體質適合吃什麼不能吃什麼。
奪命惡習10:飲水不足
奪命理由:導致腦老化﹔誘發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影響腎臟代謝功能。辦公室一族在工作中,由於工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很容易忘記喝水,造成體內水分補給不足。體內水分減少,血液濃縮及黏稠度增大,容易導致血栓形成,誘發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還會影響腎臟代謝的功能。
見招拆招:多喝水,勤上洗手間﹔但要注意,對於部分大腸代謝功能差的朋友,最好在感到口渴的時候再去喝水,以免造成體內水代謝進一步紊亂。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分鐘搞定大小事:工作、學習、整理,效率大躍進 |
經理人月刊60期 經理人月刊</< span> |
2009/11/27
|
工作做不完?文件堆積如山?沒時間充電進修?運用3分鐘零碎時間,做好時間管理,將可讓你更有效率工作、學習與整理。
如果會議比預期時間提早結束、提前完成工作,或是比預定時間提前抵達目的地時,臨時突然多出來3分鐘的時間,究竟可以做些什麼事?為了讓時間更能有效運用,不妨平時就在隨身記事本或手機裡,寫下一些3分鐘可以完成的事,一旦有空檔,就能立即把握零碎時間。例如,思考工作優先順序、隨時充電學習,或整理凌亂的辦公室桌面。
「學習」3種工具,隨時隨地充電
《創意工作祕技》作者小山龍介大學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在下班後準備留學,4年後終於如願前往美國攻讀MBA學位。談起這段準備留學的學習經驗,他認為關鍵在於,做好隨時可以充電進修的準備,即使突然多出來3分鐘,也能把握這段零碎時間,隨時輸入(input)知識。
這個短短3分鐘的「零碎時間充電法」,可透過活用3種工具完成:
1.隨身記事本:將雜誌圖表縮印並貼在隨身記事本,隨時隨地都能打開記事本學習。
2.3C產品:智慧型手機(上網吸收最新資訊)、iPod(收聽有聲書)、錄音筆(將重要資訊用自己的聲音朗讀並錄音,以便隨時反覆收聽)。
3.隨身小字典:以筆記本建立隨身小字典,將工作上遇到的專有名詞或大師名言寫下來,並建立索引,以能隨時隨地充電。
「工作」3個指標,判斷優先順序
許多基層主管或中階經理人,經常得面對管理與工作兩頭燒、被事情追著跑的窘境,想讓工作更有效率地進行,最重要的是判斷工作的優先順序。判斷指標有3種:
1.緊急度:待辦事項距離截限時間還有多久?如果提早完成待辦事項有什麼好處或優勢?
2.重要度:我需要親自處理待辦事項嗎?可以授權給他人嗎?或是需要我和其他人一起處理待辦事項?
3.耗時度:這件待辦事項需要多少時間處理完成?是否需要非常專注?
「整理」3項守則+3個箱子,告別凌亂空間
辦公室桌上的文件堆積如山,一不小心就造成「土石流」──想避免這種情形,平日不妨為自己訂定3項守則,打造適合專心工作的辦公空間。能夠提高專注力的方法就是整理與打掃,如果覺得自己精神渙散時,不妨開始從整理辦公室桌面開始,有以下3種方法:
1.每天訂定「丟棄時間」:例如固定在午休或下班前整理桌面、丟棄不需要的物品。
2.決定所有物品的放置點:最常使用的文具或物品放在順手邊(右撇子放在右手邊、左撇子放在左手邊)。每完成一項工作,立即物歸原處。
3.放在「顯眼處」:以容易對別人說明「東西放在哪裡」的方式,來決定文具或物品的位置,以免當有一天人不在辦公室,必須請同事幫忙找東西時,別人可以很快找到。
此外,「先收拾再整理」是讓整理更有效率的原則,「收拾」包括3個原則:
1.分類:將凌亂的雜物分門別類。
2.歸位:將物品放回原來位置。
3.捨棄:丟掉不需要的物品。如果很難判斷時,可準備3個箱子,運用以下3個方式判斷:
留置--這些物品具有留下來的價值。
廢物--這些物品要丟掉或送到資源回收處。
暫存--給自己兩周的考慮時間,如果這段期間內沒用到也不影響工作,兩周後就丟掉或送到資源回收處。
|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開花結果是自然現象,開花而不結果也是正常現象,這就是因緣。
2. 因是主觀的條件,緣是客觀的因素;主觀的條件可以掌握,客觀的因素則要經營。
3. 能有因緣的認知,便能從憂苦煩惱得到解脫。
4. 事情的成功與否,雖然不去計較,然而一分努力、一份用心,都是增上緣。
5. 因緣需要用心把握,假使因緣尚未成熟,不妨再等等吧!等待加上努力,才能在因緣成熟時好好把握。
6. 知命與認命不同,認識是消極的態度,完全放棄生命的作為;知命是認知萬事萬物有其因緣,該來的總是會來,順逆皆然。
7. 若能知命,便能坦然面對人生的際遇。
8. 在任何狀況下,對人要尊重,對事要負責,對自己要有智慧。
9. 慈悲,是對任何人不僅不去傷害他,還要去幫助他。
10. 不論何時何地,不傷害人、不妨礙人,就是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All, 你不理財,才不理你!有興趣的人自己看一下,要為自己多多理財喔!
----------------------------------------
善用贏家5法則 自己也是成功操盤手
|
Money錢提供 撰文:張國蓮、李兆華 |
2009/11/24
|
這次接受專訪的出色操盤人,每一位使用的贏家策略都不同,有些必須很用功,有些需要頭腦很清晰,但不論用什麼方式,其實只要適合自己的個性、能夠堅持到底的,就一定可以獲利。
所以,我們參考這些出色操盤人的作法,歸納出5個巧妙不同的投資法則,聰明的你不妨想想:自己的個性最適合哪一種方法?選好之後,記住一定要堅持下去,千萬別因為市場波動就隨便換來換去,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投資技能、戰勝股海。
法則1 深入且透徹研究 擬定策略再進場
適合對象 用功研究、並且嚴守紀律的投資人
選擇標的之前,最好能取得投資標的過往的價、量、財報、新聞資訊,深入了解個股走勢,再依此擬定操作策略,並善用電子下單交易系統,嚴格依照買賣點的設定進出,不讓個人情緒破壞紀律的操作。
若操作策略在設定的時間內(例如1個月)無法獲利,或是達不到原訂報酬目標,代表操作策略有誤,必須靜下心,重新花時間檢討、找出問題,依此重新修定策略,直到獲利為止。請記住:策略是死的,人與市場是活的,順應市場狀態並適時調整策略,是一個持續的投資過程。
法則2想買便宜,要有耐心以時間等待空間
適合對象 喜歡找股票價值被低估的投資人
判斷股票價值被低估的優先法則,就是用PB(股價淨值比),一般來說低於1~1.5倍就算偏低,但是各產業、各公司的低PB標準不同,設定低PB的挑股模式前,投資人可參考過去專業法人機構評定各產業合理PB的標準,再輔以該標的過往PB的最高、最低與平均PB水平,來判斷是否為買進時點。
要注意的是,想要採取便宜買進的投資方式,就要有心理準備必須等待一段時間,因為買進後股價要等到題材發酵,或市場終於還其合理價值時,才會發動一波漲勢。
法則3 5成投資潛力股 5成跟隨市場主流
適合對象 看到別人股票漲,但自己的沒漲,就會心癢難耐、自亂陣腳的投資人
這種個性的投資人,可以用一半資金鎖定自己研究且精挑細選的潛力股,例如採用低PB法則買進,必須長期等待的標的;剩下的一半資金則追隨市場主流題材,例如ECFA受惠標的、台幣升值題材、電子趨勢題材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投資組合中有隨市場起舞的個股,不管是短線進出或波段操作,都讓投資人有參與市場的感受,可以治療心癢、手癢的進出癮,這樣就不會輕易動到打算長期投資的個股,破壞自己的投資法則。
法則4多看、多聽 但要有自己的判斷邏輯
適合對象 判斷力強,但沒時間做深入研究的投資人
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能力、時間,來深入研究投資標的,而且也不是非要這麼做不可。投資人可以多利用法人機構的研究報告,借力使力,先讓別人幫自己做好功課,再加以判斷、挑選即可。
採用這個方法,投資人首先要先建立資訊管道,可以快速取得法人研究報告,例如從營業員或周遭法人朋友、網路等下手,然後驗證該報告的可信度與偏差值,若發現有過度樂觀或悲觀的狀況,就要懂得稍微修正該研究者的評論。切記,用這個方式,必須擁有清晰的頭腦,才能判斷資訊的正確或偏差,並將之化為助力。
法則5建立討論小組 截長補短
適合對象 有獨特專長,且身邊內行人眾多,願意一起腦力激盪的投資人
一個人的時間、體力、智能都有限,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要能洞燭機先非常困難,就算只求與市場同步也相當不容易,此時3個臭皮匠就勝過1個諸葛亮了。
想採用此法的投資人,可以先思考自己的專長,例如科技股或本益比的研究等,然後尋找與自己專長互補的投資同好,例如擅長技術分析、資訊收集與研判、傳產股或PB研究等各一位,然後定期聚會討論。
即使看法不同,也不須強迫小組成員認同,還是可以依據自己的看法投資,但要把成員的不同看法放在心上,當市場標的表現不如預期,成員的「異見」將是警鐘,可以幫助自己調整看法、迅速修正策略。
|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了你自己,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
經理人月刊60期 經理人月刊</< span> |
|
醫界出身的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不僅是知名外科醫生,更曾擔任奇美醫院院長與衛生署長,生涯橫跨醫界與政界。在他看似與商管無關的職涯中,其實與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有一段淵源。
22年前,詹啟賢在美國洛杉磯波莫納醫院(Pomona Medical Center Hospital)擔任外科主任時,杜拉克正好在同一地區居住與任教,詹啟賢不僅曾在課堂上聆聽杜拉克親自授課,更擔任過杜拉克的主治醫生。
不過,一直到回台接任奇美醫院院長,成為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者後,詹啟賢才深刻體會到杜拉克帶給他的啟發與影響。詹啟賢回憶,當年搭機返國前,同事送他一本杜拉克的著作《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開啟了他對「高階經理人該做什麼」的反思,此後在許許多多面臨抉擇的時刻,他都從杜拉克的書中找尋答案。
明白職責,就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詹啟賢表示,不管是在醫院或政府組織,經理人最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在「組織目標」與「經營現實」中做抉擇。例如他在奇美醫院擔任院長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追求醫療品質與服務本質的同時,做到永續經營?轉任衛生署長時也一樣,政策如何做到讓眾人滿意,但又有長遠規畫?尤其政治上常有各種短期的利益需求,更是不簡單。
從杜拉克《使命與領導─向非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一書中,詹啟賢找到了答案。杜拉克並沒有在書中說明如何抉擇的步驟和方法,卻以一句話點出關鍵,「你要忘了你自己。」
「放下自己在這個組織未來的升遷、能否繼續擔任這個職位,而以組織的未來做為所有規畫的出發點,就能選擇正確的事,」詹啟賢說,「不把自己的利害算在內,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
詹啟賢自認從杜拉克身上學到的最重要一堂課,就是「職責優先」(mission always comes the first)」。釐清「這個機構的職責是什麼?」是經理人擔任任何職務時,必須釐清的第一件事。就像了解醫院的職責是救人與服務,就不會迷惑於報表數字;了解衛生署的職責是全民醫療保障,就能抗拒政治利益的不當要求。
因此,即使近年來很多公私立醫院都讓各部門擔負績效,但詹啟賢在奇美醫院擔任院長時,從不讓部門科主任看報表數字。他認為,績效是上層管理者的職責,讓醫生背負業績壓力,很可能會迫使他們做出違反「醫院」職責的選擇。
但詹啟賢也強調,自己絕不是只談理想,無視於經營的現實面,只不過,「少花一點錢,讓報表更好看;或是只要經營得下去,就拿出更多資源來服務更多病患、把醫療品質做得更好,我寧可選擇後者。」他認為,管理絕對不應該以業績為最高導向,只要組織能夠活下去,就該把資源投入到組織真正的職責工作上,例如擴大服務範圍、提高品質,這才是經理人真正被賦予的任務!
做對的事,不代表要有人犧牲
詹啟賢感嘆,「忘了你自己」這句話看似簡單,落實卻不容易,「畢竟人性很難不去考慮自己」。因此,他從杜拉克學得的第二個管理領悟就是:「一定要取得平衡。」即使是有時效要求的事,但除非不在某個時刻前做,就會危及生存,否則只要方向不變,各方面的需求都應兼顧。
他說,經理人很多時候會對員工說:「為了更遠的目標,必須請大家犧牲一下。」但詹啟賢強調,「我從來不講這句話,因為這就喪失了平衡」,選擇做對的事,不代表一定要有人犧牲,經理人做任何事都不該想一次到位,必須照顧到過程中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不管是病患、員工還是股東。這樣或許速度會稍微慢一點,但至少不會引發不必要的反彈、欲速則不達。
詹啟賢認為,工作或人生都要求取平衡,才能走得長遠。例如在擔任奇美醫院院長時,有幾次員工在迎新餐會上和他道謝,「謝謝院長,我一定會全力以赴!」他都當眾人面馬上回說,「不要全力以赴,八成就好,兩分留給自己。」詹啟賢笑說:「我從不期待別人做到百分之百,我這樣安排自己,也這樣要求別人,這才符合人性。」
不管是在民間機構或政府部門,杜拉克對管理者的指點,給了詹啟賢在管理思維上很大的刺激。他說,杜拉克是從非常高的層次,給予經理人精神內涵與意義(philosophy)上的指引,這比起議題面或技術面上的建議都來得更重要。
畢竟唯有找出「目的」,然後從「人性」出發,做到「平衡」,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經營管理。
|
shindar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