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的「貓型人才」與「犬型人才」
「當前『貓型人才』急增,若放任不管,則人人都只顧自我表現,將導致組織力量潰散,變成沒有向心力的公司,」日本野村總和研究所群體策略顧問二部部長森澤徹在《日經Accocie》雜誌上發出預警。
所謂「貓型人才」,是相對於「犬型人才」而來的,也是森澤徹對於職場工作者所劃分的兩種類型。傳統的「犬型人才」,對於企業及組織的忠誠度很高,價值觀也很一致,面對職場上各式各樣的不成文規定,大抵上都能認可。
以往,日本企業員工多半是「犬型人才」,上司「追上美國,超越美國」一聲令下,眾人便全心全意地朝共同目標邁進。日本戰後享有的高度經濟成長,即是這群人在製造業上的努力而來。
但如今,愈來愈多員工展現出有別於以往的特質,他們極具獨創性,重視自身能力的實現,擁有多元的價值觀,對於職場上的不成文規定,則是採取質疑的態度。這類工作者,即前述的「貓型人才」,在重視「智慧資本」的組織裡日漸活躍。
森澤徹認為,欲增加企業的活性,就必須融合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才,方能讓全員朝共同目標邁進,強化組織實力。
然而,一般企業的管理和溝通方式,卻還是針對「犬型人才」而設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企業所傳達的願景和理念,聽在貓型人才耳中,根本就只是條列式的口號而已,就算老闆把「本公司以顧客第一為目標」喊得聲嘶力竭,仍舊難以打動人心。
要達到讓「犬型人才被驅動,貓型人才受感動」,森澤徹強調,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說故事」,也就是把主題用事件來包裝。
以前述「顧客第一」的理念為例,若能利用「慘遭顧客痛斥的失敗談」「辛苦達成顧客要求的苦勞物語」「努力贏得顧客讚賞的武勇傳說」等故事,透過感情訴求來傳達,絕對能讓討厭一元命令的貓型人才被打動。
說故事的管理方式之所以有效,有三大理由。首先,充滿感情的故事,對於任何一型的人才都有吸引力。其次,故事具有「自我解釋的空間」,同樣的故事,可能會在每個人心中引發不同的共鳴,從而解除心中的抗拒。最後,故事的記憶性絕對比教條來得久,影響力更為長遠。
不過,故事要能感動人,「臨場感」十分重要,所以最好是以第一人稱來講述,並且詳述現場細節,甚至提出真實的素材或資料,才能引發大家「原來如此」的共感,樂於接納故事中欲傳達的理念。
在這個個人特質日益凸顯與歧異的時代裡,主管與部屬的溝通方式也必須隨著進化。懂得結合感情面與理論面、同時進擊右腦與左腦,就能讓訊息傳達更順暢,強化工作者的向心力,讓組織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編譯 / 謝明彧)
留言列表